我們所接觸和聽說的大多數(shù)中式建筑分為兩派,一是北方的四合院派系,二是南方的徽式派系。
四合院派系我之前有些許論述,此次重點講述徽派的建筑特點。
徽派建筑在現(xiàn)世的留存多數(shù)只能從修復過后的古村落中尋找到痕跡,而這些古村落多坐落于山水田園處,古建金屬瓦這也正說明了一點就是徽派建筑的選址及風水要求。
徽派民宅多為樓房,以四水歸堂的開井院落為單元,少則2-3個,多則10多個,最多達24個、36個。隨著時間推移和人口增長,單元還可以不斷增添、擴展和完善,符合徽人崇尚幾代同堂、幾房同堂的習俗。民居前后或側旁,設有庭院和小花園,古建瓦置石桌石凳,掘水井魚池,植花卉果木,甚至疊果木,甚至疊假山、造流泉、飾漏窗,交夫和自然諧和一體。在內部裝飾上力求精美,梁棟檁板無不描金繪彩,尤其是充分運用木、磚、石雕藝術,在斗拱飛檐、窗欞(木鬲)扇、門罩屋翎、花門欄桿、神位龕座上,精雕細縷。內容有日月云濤、山水樓臺等景物,花草蟲魚、飛禽走獸等畫面,傳說故事、神話歷史等戲文,還有耕織漁樵、仕學孝悌等民情。題村廣泛,內容豐富,雕刻精美,活生生一部明清風情長卷,賦予原本呆滯、單調的靜體以生命,使之躍躍欲動,栩栩如生。
境內還保存眾多的明清祠堂、牌坊,建筑風格也頗具特色,與明清民居稱為“古建三絕”。矗立于縣城的許國石坊、北岸吳氏祠堂的石雕《百鹿圖》和《西湖風景》,大阜潘氏祠堂的“五鳳樓”磚雕和《百馬圖》木雕,分別體現(xiàn)了徽派“三雕”藝術的最高水平。
四周均用高墻圍起,謂之“風火墻”,這種高墻深宅,進門為前庭,中設天井,后設廳堂,廳堂后用中門隔開,設一堂一臥室,堂屋之后是一道“風火墻”,鋁瓦靠墻設天井,兩旁建廂房,這是第一進,第二井得結構為一屋分兩堂,琉璃瓦前后兩天井,中有隔離,有臥室四間,堂屋有兩個第三進,第四進和往后得更多進,結構都是如此,徽州最大得民居往往是“三十六天井,七十二個門檻窗、一百多個門庭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