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式傳統(tǒng)建筑結構有很多我們不了解和知道的地方,今天給大家詳細解說中式傳統(tǒng)建筑結構.(中式仿古建筑,中式仿古瓦)
其一,“盡木材應用之能事”——以木材為主要構材
與世界他系建筑多采用石料壘砌不同,中國始終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。因此中國建筑是木造結構的直接表現(xiàn)。
中國木構因歷代的演變,形成了遵古的藝術。“其在結構方面之努力,則盡木材應用之能事,以臻實際之需要,而同時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體!。唐宋少數(shù)留存至今的建筑,其在結構上的造詣之精,是累積千余年的工程經(jīng)驗所產(chǎn)生的最高美術風格。
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,始建于唐,后經(jīng)遼統(tǒng)和二年(984年)重建。其木結構技巧及建筑藝術成就被譽為中國古建筑之典范,它結合柱、梁及斗拱鋪作,造出一座內(nèi)部呈空筒狀的樓閣,用以容納高大的立像。
其二,“墻倒屋不塌”——采用“構架制”結構
關于中國傳統(tǒng)建筑,我國民間有著“墻倒屋不塌”的俗語。建筑物上部的一切負荷均由構架負擔,承重者為其柱和梁枋,而墻壁并不負重——這種結構原則被稱為“構架制”,即,以立柱四根,上施梁、枋,構成一“間”。
墻壁則如“帷幕”一般,僅用于隔斷內(nèi)外、劃分空間,因此其上門窗的位置極為自由。從全為墻壁,到全部開窗,乃至完全無墻(如涼亭),都不妨礙負重。
梁思成指出,“歐洲建筑中,唯現(xiàn)代之鋼架及鋼筋混凝土之構架在原則上與此木質(zhì)之構架建筑相同”,而中國建筑在數(shù)千年前就具備了這個優(yōu)點。
▲紫禁城角樓剖面圖(李乾朗繪,選自《穿墻透壁--剖視中國經(jīng)典古建筑》)
其梁柱結構非常巧妙,所有屋頂重量都通過斗栱與梁枋傳遞到二十根柱子上,而室內(nèi)不出現(xiàn)任何一根立柱,形成一個無柱的空間。四周不用高墻,只安置隔扇門窗,是一座將力學與美學結合無間的建筑杰作。
其三,承上啟下之斗栱——以“斗栱”為結構之關鍵
斗栱是中國建筑最顯著的特征之一。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,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稱重結構叫“栱”,栱與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,合稱“斗栱”。
斗栱可將上部的荷載,如屋檐、露臺、樓井、欄桿等,傳遞到立柱,以分散橫梁和立柱銜接的地方橫梁所受的集中剪力,使梁木不易折損;是大型建筑物所不可缺少的構件。
從兩千多年前戰(zhàn)國時代采桑獵壺上的建筑花紋圖案,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闕、壁畫上,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。
宋時,斗栱這種在高級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構件更是被工匠們作為建筑模數(shù)來使用。以“栱”的斷面尺寸為一“材”,一座建筑的所有尺度均以此為準,這種方法被稱為“材份制”。
至清代,改用“斗口制”,仍是基于斗栱之上,是以“平身科大斗”開口的大小為單位。斗栱比例大小歷代不同,根據(jù)其結構的演變,可以鑒定建筑物的年代。
其四,外部輪廓優(yōu)美,迥異于他系
1,檐頂:“如鳥斯革,如翚斯飛”
屋頂在中國建筑中素來占著極其重要的位置。至遲自殷代始,已極受注意,歷代匠師不憚煩難,集中構造之努力于此。在《詩經(jīng)》中就有“如鳥斯革”,“如翚斯飛”的句子,歌頌像翼舒展的屋頂和出檐。
依梁架層疊及“舉折”之法,以及角梁、翼角、椽及飛椽、脊吻等的應用,形成了屋頂坡面、脊端及檐邊、轉角各種曲線,柔和壯麗,是中國建筑物之冠冕。
①山西芮城永樂宮歇山頂;
②長江三峽張家廟盔頂;
③山西五臺山龍泉寺十字脊歇山頂;
④上海龍華寺三重檐歇山頂;
⑤上海真如寺歇山頂屋坡;
⑥山西陽曲不二寺懸山頂;
⑦云南昆明圓通寺八角重檐攢尖頂;
⑧北京紫禁城御花園天圓地方形式屋頂;
⑨廣東肇慶龍母廟八角樓攢尖頂;
⑩山西大同善化寺廡殿頂;
⑪山西陽曲不二寺懸山頂;
⑫紫禁城太和門歇山頂;
⑬福建泉州孔廟大成殿廡殿頂;
⑭云南麗江月樓三重檐頂。
中國古建筑的屋頂除功能性外,還是等級的象征。
第一位:重檐廡殿頂。重要的佛殿、皇宮的主殿,象征尊貴。
第二位:重檐歇山頂。常見于宮殿、園林、壇廟式建筑。
第三位:單檐廡殿頂。重要的建筑。
第四位:單檐歇山頂。重要的建筑。
第五位:懸山頂。民居、神櫥、神庫。
第六位:硬山頂。民居。
第七位:卷棚頂。民間建筑。
無等級:攢尖頂。亭臺樓閣。
此外,除上述幾種屋頂外,還有扇面頂、萬字頂、盔頂、勾連搭頂、十字頂、灰背頂?shù)忍厥獾男问健?/span>
2,崇厚階基之襯托:
與崇峻屋瓦互為呼應,“階基”在中國建筑中也尤為重要。周秦西漢時尤甚,高臺之風與游獵騎射并盛,至近世則漸趨扁平,僅成文弱襯托。不過宋遼以后,“臺隨檐出”、“須彌座”等仍是建筑外形顯著特征。至明清時期,須彌座臺基則成為宮殿及重要建筑的標準設計,不但施用于殿堂,連照壁、城墻也可見之。
▲紫禁城殿階
高等級建筑的臺基在明清時出現(xiàn)了“散水螭首”,在勾闌之下凸起龍首,特別是在臺基轉角伸出巨大的龍頭,雨水可自龍口內(nèi)流泄而出。紫禁城三大殿上千只龍首雨時一起散水,氣勢磅礴,場面壯觀。
3,屋身正面木質(zhì)玲瓏:
無論中國建筑物之外表如何魁偉,屋身正面仍為并立之木質(zhì)楹柱與玲瓏之窗戶相間而成,鮮用墻壁。左右兩面如為山墻,又少有開創(chuàng)辟門者。除箭樓倉廒等特殊建筑外,厚壁開辟窗洞的作法并不常見,與壘石建筑狀貌大異。
▲雍和宮萬福閣,建于清乾隆十五年
其一、二樓皆設走馬廊,朱紅柱列疏密有致,搭配有多彩的梁枋雀替、與槅扇菱花窗。凌空飛廊位于萬福閣二樓兩翼,與左右較低之永康閣及延綏閣相連。(李乾朗繪,選自《穿墻透壁--剖視中國經(jīng)典古建筑》)
4,彩繪梁棟,不可逾矩:
中國建筑梁棟彩繪的裝飾原則有嚴格規(guī)定。雖遠在春秋之世,藻飾彩畫就已甚為發(fā)達,但若有逾距者,諸侯大夫均引以為戒。待到唐宋以來,樣式等級已有規(guī)定。色調(diào)以藍、綠、紅三色為主,間以墨、白、黃。凡色之加深或減淺,用疊暈之法。
在建筑外部,彩畫裝飾均約束于檐影之下,斗栱橫額及柱頭部分;屋頂之琉璃瓦,則保留素面之原則;莊嚴殿宇,均限于純色之用。故雖名為多色,但其大體重在有節(jié)制之點綴,氣象莊嚴。非濫用彩色,徒作無度之涂飾者可比。
5,須“合院落而觀之”:
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屬建筑物,聯(lián)絡周繞,如配廂、夾室、廊廡、周屋、山門、前殿、圍墻、角樓等等,成為庭院的組織。除佛塔以外,單座建筑物鮮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輪廓,使人得以遠望其形狀的。與歐洲建筑物不同,“中國建筑物之完整印象,必須并與其院落合觀之。”③
6,平面布局:絕對對稱與絕對自由
以多座建筑合組而成的宮殿、官署、廟宇,乃至于住宅,通常均取左右對稱之布局。一切組織均根據(jù)中線以發(fā)展,其布置秩序均為左右分立,適用與禮儀之莊嚴場合。公者如朝會大典,私者如婚喪喜慶。
▲福建泉州開元寺俯瞰圖
其東西石塔建于南宋,大殿重建于明代。(李乾朗繪,選自《穿墻透壁--剖視中國經(jīng)典古建筑》)
反之,如悠游閑處之庭園建筑,則常一反對稱之隆重,變化自由而隨意。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,間以池沼花木,如入詩畫之境。
▲江蘇拙政園俯瞰圖。
該園建于明武宗正德年間。(李乾朗繪,選自《穿墻透壁--剖視中國經(jīng)典古建筑》)
這兩種傳統(tǒng)的平面部署,在不覺之中,蘊含著中國的精神文化的各面,至為深刻。
本文圖片及文字來自網(wǎng)絡,如有侵權,可聯(lián)系17782967686刪除.